星期五, 10月 18, 2013

[轉]2014年學校上課時間和假期

*取自: 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467378

明年多上課4天 學校假期少3天

 

(吉隆坡17日訊)2014年學校年曆表出爐,明年未扣除公共假期的上課天數,比今年多出4天,即209天,學校假期天數則從今年84天減至81天。

去年未扣除公共假期的上課日,共有205天。
 根據教育部在官網發佈的明年學校年曆表顯示,全國中小學將于1月2日開始新學年,直到3月21日,第1學期1週的學校假期會從3月22日開始。
 年中2週的學校假期會從5月28日開始至6月15日,而第2學期1週的學校假期則會從9月13日開始,至于年終學校假期會從11月22日開始直 2015年1月4日。
 以上是B組州屬學校的上課日和假期年曆表,而A組州屬,即吉打、吉蘭丹和登嘉樓州學校則提早一天開課和放假。
 一般上,每間學校可申請4天的特別假期,這些假期是無須補課,但事先需獲得州教育局批准。
2014年學校年曆表
學期 事項 開始 結束 天數
第1學期 上課日 1月2日 3月21日 57
第1學期 假期 3月22日 3月30日 9
  上課日 3月31日 5月27日 42
年中假期   5月28日 6月15日 19
第2學期 上課日 6月16日 9月12日 65
第2學期 假期 9月13日 9月21日 9
  上課日 9月22日 11月21日 45
年終假期   11月22日 2015年1月4日 44
上課天數(未扣除公共假期)共209天。
學校假期有81天
*註:以上年曆表僅適用于B組學校,即玻璃市、檳城、霹靂、雪蘭莪、森美蘭、馬六甲、柔佛、彭亨、沙巴、砂拉越、聯邦直轄區吉隆坡、納閩和布城,至于A組學校,吉打、吉蘭丹和登嘉樓則以上述各項事項日期提早一天。

 

星期三, 4月 03, 2013

先做好自己,才怪別人。

  在學校範圍下車,家長以為只是一下子,不熄火,不鎖車門,車遭搶了,還要怪罪校方或保安。老實說,這名家長要負上最大的責任。
   不熄火,不鎖車門,發生事故,保險公司是不太可能理賠的,因為保險只保你在做好該做的可后,如泊車后,熄火和鎖車,車卻偷走,才會賠償的。
  不會怪自己,只會怪別人,自己不做好該做的,卻只會怪別人,現代人都是這樣,自私。
   先做好該做的,別人疏忽才去指責別人,不然就自己承擔后果吧。

星期二, 3月 19, 2013

[轉/分享]自閉症與疫苗有關嗎?

個人感想:
有這個可能,看了這些資料和數據,最讓我心驚的是:. 美國國家疾病防控中心主任在接受CNN訪問時亦指出,疫苗可引致類似自閉症的病徵,而自閉症只在廣泛使用疫苗的國家中流行。


以下是轉載:
 http://www.hkval.org/html/news1_reject.php

為保護幼童而拒絕疫苗注射的四十五個理由  
      
    1. 並沒有科學研究證實疫苗能防止疾病發生,過往疾病監察顯示只在疫苗廣泛傳播後期,疫苗才被發明及應用。天花疫苗更引致疾病大規模爆發,在大眾的壓力下終被禁止使用。  
         
    2. 過往疫苗的對照實驗都很短期,以對比注射該種疫苗組別及注射其他疫苗組別,但至今卻沒有對疫苗安全的長期研究。技術上,測驗是應該以注射該種疫苗組別和沒有接受疫苗組別作對比沒有人知道這些醫療業團體贊助的測試是根據怎樣的原則下進行及完成。  
         
    3. 過往並沒有任何研究有關於疫苗注射對社會和兒童的影響,一些獨立研究卻指出接受疫苗注射的兒童比沒有接受疫苗注射的兒童受害更深。  
         
    4. 現在兒童要接受多種不同的疫苗注射,但卻沒有作出試驗研究,多種疫苗對人體的混合影響。  
         
    5. 於幼童進行疫苗注射其實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印度時報引述資深醫生們曾指出兒童接受多種疫苗注射,但其中只有百分之二的可預防疾病對兒童可能造成威脅,疫苗發明先駒曾發出大量警告,亦從不贊成濫用疫苗。  
         
    6. 疫苗生產商和醫生在幼兒疫苗注射上能夠賺取巨大利潤,而兒童們卻因為家長的恐懼而被迫接受疫苗注射。  
         
    7. 有建議認為母親應在嬰兒首六個月內餵哺母乳,以保護嬰兒脆弱的生理系統,但這期間嬰兒卻要接受三十次不同種類而帶有毒性的疫苗注射,這行為嚴重違背任何科學或邏輯理據。  
         
    8. 印度政府曾發出警告,勸喻家長只應該接受政府認可的疫苗注射,及避免到私家醫院或診所接受疫苗注射。  
         
    9. 印度兒科醫生組織承認因私家醫院和診所沒有妥善保存疫苗,而呼籲家長切勿帶兒童到該等地方進行疫苗接種。  
         
    10. 所有疫苗的成份基本上都是帶有強烈的毒性。  
         
    11. 疫苗含有重金屬、致癌物質、毒性化學物、活性及基因改造的病毒、受污染動物的病毒、外來遺傳物質、不安全抗生素等,以上所有對人體都會構成傷害。  
         
    12. 美國疫苗法院承認疫苗中的水銀、鋁及其它病毒可能是引致自閉症的元兇。  
         
    13. 美國國家疾病防控中心主任在接受CNN訪問時亦指出,疫苗可引致類似自閉症的病徵,而自閉症只在廣泛使用疫苗的國家中流行。  
         
    14. 在1999年美國政府指令疫苗生產商必須立即除去疫苗中所含的水銀成份,但直至2006年,含有水銀的疫苗並沒有被回收,現在所謂不含水銀的疫苗其實也有(0.05mcg)微量水銀,這足以對幼童造成永久性傷害。  
         
    15. 因為成本關係,直到現在印度也沒有禁止疫苗中含有水銀或其它重金屬物質。  
         
    16. 印度衛生部長曾回覆當時總統說:「為保安全,疫苗是需要含有水銀」但當被質疑水銀是第二種對神經系統最具毒性的物質時,這部長卻不能回應。  
         
    17. 除了含有輻射的鈾元毒之外,水銀是對神經系統最具毒性的物質,接觸它可即時破壞兒童整個神經中樞系統。  
         
    18. 水銀可在脂肪中累積,人體大腦主要是由脂肪細胞組成,水銀在腦中積聚可引致自閉症特有的病徵。  
         
    19. 疫苗所含的水銀屬(乙基)水銀,印度醫生指出(乙基)水銀的毒性相比一般常見的(甲基)水銀要高出1,000倍。  
         
    20. 若果疫苗中加入鋁,則可提高水銀的毒性達致100倍。  
         
    21. 獨立研究指出,如果疫苗中含有鋁和甲醛,水銀的毒性則會被提高達1,000倍。  
         
    22. 根據一篇有關自閉症的文獻引述,兒童從疫苗中可攝取250倍高於可接受的水銀含量,若與世衛組織所認可水中最高可接受的水銀相比疫苗中水銀含量足足高於50,000倍,而世衛組織的標準只是適用於成年人而非兒童。  
         
    23. 在印度自閉症已成為最高增長率的流行病,一份私人的報告指出,自閉症從過往每500名兒童中只有一名,增加至現在每37名兒童中便有一名,印度的醫生亦指出我們可在任何學校的一班中找到患有自閉症的兒童。  
         
    24. 自閉症是一種永久缺憾性的疾病,它能影響兒童的生理,心理及情緒的發展亦令兒童失去社交的 能力,破壞大腦,引致記憶力及專注力的問題,疫苗專家哈羅斯‧高達醫生(Dr. Hanis Comter)指出,疫苗能令兒童有行為反常及犯罪傾向,疫苗的禍害可能遠比現時醫學界所認識為深遠。  
         
    25. 根據安德魯‧韋克輝醫生(Dr. Andrew Wakefield)指出,麻疹混合疫苗中的那一種麻疹病毒,可令自閉症兒童產生嚴重排泄系統紊亂。  
         
    26. 白喉、破傷風及百日咳三種混合疫苗,因含有活性病毒,而被視為引致自閉症的主要原因,可想而知現時含有五種甚至七種混合病毒的疫苗對兒童的禍害有多深。  
         
    27. 在自閉症流行之前,社會已知悉疫苗能引致癌症。天花及口服的小兒痲痺症疫苗是從猴子的血清中提取出來,而這猴子病毒便可從疫苗進入人體血液系統,從而引起癌症,而高達六十種不同的猴子病毒,現在仍被發現存在於疫苗中。  
         
    28. 我們知道從綠猴子的血清提取之疫苗使人類感染到(SIV),一種自身免疫系統失調症,而SIV病毒和引致AIDS的HIV病毒非常類似。  
         
    29. 數以千計患血癌的兒童亦可能是受疫苗中的毒性成份所引致的。  
         
    30. 有研究指出,幼兒黃疸病和幼兒糖尿病是與含有毒性的疫苗有相關。  
         
    31. 印度醫學組織指出口服小兒痲痺症疫苗中的活性病毒引致超過65,000名兒童患有癱瘓性的小兒痲痺症。在美國,口服小兒痲痺症疫苗可以在十六年後引致小兒痲痺症。同樣事情亦發生於印度和非洲,而其它國家則禁止口服小兒痲痺症疫苗的使用。  
         
    32. 疫苗不但含有來自猩猩和猴子的血清,更含有牛、豬、雞、蛋、馬、人類甚至墮胎嬰兒所提取的血清或組織。  
         
    33. 醫學界亦知悉疫苗可引致死亡或永久傷殘,但因為受到政府的壓力而秘而不宣。  
         
    34. 醫生指出兒童生病是由於發展自身免疫系統,而疫苗卻抑壓自身免疫系統的發展,更可能引致自身免疫系統紊亂,導致患上流行的糖尿病和關節炎等。  
         
    35. 疫苗壓抑免疫力,使我們身體不能產生與生俱來的抗體,而母親亦因此不能從母乳中將自然抗體傳給嬰兒,使兒童失去對疾病的保護。  
         
    36. 在美國,免疫針的不良反應會被紀錄,政府需要對疫苗帶來不良後果的受害者作出巨額賠償(最近一次疫苗法院判決達到二億美元的賠償),印度政府卻不承認疫苗能引致死亡或永久傷殘的事實。  
         
    37. 科學上已證實疫苗不能防止疾病,疫苗試圖刺激身體產生免疫抗體,但我們知道免疫力需要不同系統的平衡,例如TM及TH2等,因我們對人類免疫系統所知有限,因而更不應該試圖擾亂此系統。  
         
    38. 在美國家長們必需了解疫苗可能引致的後果,而在事先同意下才可讓兒童接受疫苗注射,印度政府卻大力宣傳疫苗的安全性,當局亦會威嚇家長讓兒童必須接受疫苗注射。  
         
    39. 現在並沒有機制處理因疫苗注射而受害的兒童,家長要自行尋找醫院醫治,政府對此亦不聞不問。  
         
    40. 資深醫生對印度政府所認可的疫苗抱有懷疑,一種自1961年在印度被廣泛試驗的肺癆疫苗如 今被證實是沒有效用的。口服小兒痲痺疫苗又引致數以千計的印度兒童患上小兒痲痺症及其他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的失調症,最近推出的乙型肝炎疫苗主要作用是減 低成年人因性行為或濫交而染病的機會,這種疫苗絕對不是以兒童為對象的。醫生們自己深知白喉,破傷風和百日咳混合疫苗的毒性,他們絕不會讓自己的孩子或親 屬接受這種疫苗注射,健康部門工作者亦因痲疹疫苗所引致的常見不良後果而希望避免使用此種疫苗。  
         
    41. 在印度兒科醫生往往勾結疫苗生產商,為了利益而採用很多在歐美各地被禁止使用的疫苗(如輪狀病毒等疫苗),他們漠視醫學道德以及罔顧接受此種疫苗注射兒童的命運,所有誠實的醫生們都反對使用含有納米份子,帶有病毒或基因改造的疫苗。  
         
    42. 疫苗被廣泛接受亦可能製造了生化恐怖份子作惡的機會,一些強國可利用致命傳染病作為生化武器的媒介,美國政府亦被發現曾將疫苗研究資料交給國防部以作生化恐怖研究。  
         
    43. 疫苗也曾被利用為控制人口的工具,破傷風疫苗在亞洲被用作使女性不能生育,其辦法是在疫苗裡加入一種荷爾蒙,激發抗體而引致流產。在印度,一個非政府組織正為女權而提出控告,而他們找到證據證明有關疫苗中所含的水銀可干擾男性和女性的內分泌系統而使之不育。  
         
    44. 印度政府正草擬一項有關強制性接受疫苗注射的公眾健康法案,針對反對疫苗活躍分子作巨額罰 款甚至監禁,這做法顯然是受到外國(美國)疫苗生產商的影響,原因是他們在歐美被排斥而將基地轉移至印度,而印度政府正籌劃在CHENNAI設立一個“疫 苗公園”為外國公司作為疫苗生產基地,這種跡近恐怖生化行為實為對公眾健康法案的一大諷刺。  
         
    45. 美國醫療學會對有關研究疫苗和自閉症的關係上是採取不支持的態度。在2004年的報告指出 更多這方面的研究是沒有效益,因為疫苗能對幼兒構成風險的懷疑,可能危及全球的疫苗和自閉症關係的努力必須與現時對兒童注射疫苗計劃的廣泛利益之間取得平 衡。這是甚麼的道理?難道我們認為這些沒有科學根據的程序而讓幼童遭受注射疫苗帶來的禍害嗎?  
     
  資料來源由Jagannath Chatteriee




http://blog.yahoo.com/_KHF3P67JSDVGUSZ7T6RUMIV4RA/articles/708754
自閉症的真正成因
Jul 6, 2012 12:22 
「香港患有自閉症的兒童數目急升,根據政府曾統計的數字顯示,2000年首次統計香港患有自閉症 的孩子有218人,到2009年總計已有六千多人..... 其他地方,如美國,每100個小孩就有1個患有自閉症,中國80個中有1個,南韓35個中有1個,可見情況之惡劣。」-------------- 高楊揚醫生(兒科專科),「含重金屬食物引發自閉症」,《樂活.家FAM》雜誌,2012年7月號
  

當被診斷出患上自閉症的兒童愈來愈多、愈見普遍時,我們從主流媒體得到的解釋,西醫一般多說是遺傳因素,或是原因不明,就草草收場。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幾 年前開始接觸疫苗安全的資料,原來外地對自閉症的成因,有完全另一套的詮釋。它們聲稱,曾研究自閉症兒童的腦部,有曾受損害的痕跡;再分析他們體內的各種 物質含量,跟一般兒童的分別,發覺通常有大量的重金屬。為何會兒童體內含高濃度的重金屬?除了食物污染的因素外,他們應為疫苗是另外的來源!

仍記得我當時讀到疫苗和自閉症的可能關聯時,也感到震驚和難以置信!於是再深入研究,無論網上或是外國的主流書藉或文章,原來已有不少討論;支持或質疑的也有很多的論述,絕對是極具爭議的問題。但在香港,對它的認知,竟一點兒也沒有!究竟香港人發生了什麼事?

喜見今期家長雜誌《樂活.家FAM》也把重金屬、防疫針跟自閉症的成因,帶到主流討論中!更叫人欣慰的是,兒科專科醫生高楊揚在文章中,直指自閉症的真正成因:

「有 超過三分之一患有自閉症的孩子,由出生至一歲的時候都是正常的,沒有自閉症的徵狀,但隨年紀的增長,自閉的傾向愈來愈明顯,我們稱之為「倒退型」 (Regressive Type),而這些後天而來的自閉症兒童,絕大部份是由污染的環境,有毒的食物、防疫針及免疫系統受破壞而造成。」
 
防疫針跟自閉症的關係又是如何?
高 楊揚醫生再娓娓道來:「早期推出的疫苗內含有一種叫Thiomerosal的防腐劑成分,內有接近50%的水銀。初生嬰兒每打一次防疫針,就猶如把水銀打 進身體內。美國環境保護局曾計算,一個兩個月大的嬰兒所打的防疫針,水銀含量比他所能接受的超出99倍。美國環境工作組亦作過研究,發現50年代的自閉症 發病率很低,因為那時只打一至兩支三合一的混合針,但至90年代開始,愈來愈多防疫針要打,自閉症的發病率相對提高不少。在美國家長及輿論的壓力下,由 2000年,部分藥廠把疫苗中的防腐劑成分除去。」

「我們要特別留意現時嬰兒在一歲後打的,用作預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德國麻疹的 MMR三合一疫苗。原來,有一部分的孩子,打針後未能清除疫苗內含有的病毒,令病毒藏於腸內,造成慢性腸炎,令腸胃變差,常吸收不了營養、排毒功能亦下 降,使抵抗力變差、和增加患敏感的機會。」

「近年,更有不少醫學案例指出,部分孩子打了此防疫針後(MMR),身體機能、情緒等出現明顯的變化,甚至演化成自閉症。」

向MMR三合一疫苗說不
當女兒快一歲,還未有這篇文章出現,我仍對女兒是否應接種MMR三合一疫苗,仍然疑惑。但看過顧小培博士對MMR三合一疫苗的分析(見《信報》 21, 22-8-2010),會引致幼童神經損傷,並引發自閉症的可能後。我終於跟太太決定,向MMR三合一疫苗說不!

我盼望在香港,有更多有關疫苗的安全性、正反資料給家長思考及全面考慮,不只是一面倒地唱好!也許,這也是香港「西醫霸權」的一種呈現罷了!
( 高楊揚醫生的「含重金屬食物引發自閉症」原文刊於:《樂活.家FAM》雜誌,2012年7月號 )




http://www.lifeflowhk.org/book/export/html/480

打免疫針有什麼危險?





家庭倫常慘劇、自殺、狂燥症、自閉症…… 多少人知道這些又是打免疫針的後果----大有可能?!

據2009年2月美國報章報導:自1988年,美國免疫針法庭就一 次又一次的賠償了過百萬的美元給因免疫針而腦部受損的孩童,就以2007年月6的一個10歲孩童 Bailey Banks的家庭為例,裁定MMR引起了Bailey永久的腦部破壞,除了US$810,000的一筆賠償外,還有每年 US$30-40,000的自閉症照顧費,類似的案例已多於13,000個!

美國一個政府主導的調查發現了CDC(疾病控制預防中心), FDA(聯邦藥物毒品管制局)中很多成員跟製造廠勾結,已成功起訴,難怪2003年的一份由CDC贊助的研究強說,未有証實自閉症跟免疫針有關。發現當中 棄用了很多自閉症跟免疫 針有關的資料,如加州的一份著名研究,運用統計的手段,使結果達到製造廠的要求,保障了整個醫療工業的名聲和飯碗。不過,200 6月12日 , CDC在一份文章中已公開聲明:「沒有免疫針是絕對安全和有效的。」   

在美國,有不少嬰兒「無原無故」死亡,西醫叫這做「嬰兒猝死症」。但有人調查發現這現象與疫苗注射有關,因為大部份死亡發生在二、四、六月大的嬰兒上,這是嬰兒接受注射的月份!但當局極力隱瞞、漠視這問題!
將為人父母的你,快快了解清楚這生命的第一度險阻。
"Drug manufacturers and the government they have purchased don't want you to believe that the foods you consume and the habits you adopt are the primary solution to establishing immunity to diseases and living longer. They want you to believe that their pharmaceuticals, including vaccines, are essential to your existence, and your children's. "   ---- Dr. Mercola 

外國一些關於免疫針問題的新聞片段及網頁:
台北衛生署公布國內第一例疫苗不良反應女童獲5000元救濟金 18-01-2010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5,69&id=9195

CNN 的報導:http://www.youtube.com/watch?v=_13plsrydPY

華盛頓 CBS New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fU6y6KhEO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1Irc8CHK0c

預防子宮頸癌針受害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2z6RK2uTWc

Deaths From Swine Flu Vaccine Reported In Europe 23-10-2009http://www.prisonplanet.com/deaths-from-swine-flu-vaccine-reported-in-europe.html

The swine flu fiasco, by CBC http://archives.cbc.ca/health/disease/clips/12711/

CDC and Swine Flu Deception: CBS News Reveals Numbers Greatly Exaggeratedhttp://www.cbsnews.com/stories/2009/10/21/cbsnews_investigates/main5404829.shtml

參考:香港免疫針關注委員會網站----
http://www.hkval.org/index.php


阿祥告訴大家:http://hk.myblog.yahoo.com/simonchauhk/article?mid=4792

http://hk.myblog.yahoo.com/simonchauhk/article?mid=6893





星期三, 3月 13, 2013

[轉+摘]沒有輸在起跑點這回事─洪蘭

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3446&page=2

成功不等於成績好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賽跑,從來沒有「輸在起跑點」這回事,既然是馬拉松,重點就在於你能不能跑到終點,以及過程中的毅力與耐力。


成功絕對不等於成績好,成功需要的是毅力、創造力、領袖魅力這3個特質,在校園裡未必能學到這些能力。


學生應該要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只會背書,就是剽竊作者的思想





星期一, 1月 28, 2013

PWS 2013年1月的畫(2張)─存記


PWS在2013年1月的畫
(存記)
童聲童趣
畫者:PWS
年齡:7歲
年份:2013年
月份:1月



星期一, 1月 07, 2013

校本評估也有作業本?


  今天,因為孩子的作業簿情況,到校與校長和其中一位副校談了一下。
  
   對于這位校長的印象,原本有80分,經過這一次攀談,有些"打折"成70分了。

   校本評估的動機和做法,是去評估孩子的學習的制度,現在也要增加作業簿,太“神”了。




  此外,也談到UPSR的問題,她提到學生某些科目較弱,就要幫助他們及格。如果只到這裡就沒什么,但是最好她加了一句:不然會影響學校成績表現。

當時,我很想罵人,但還是忍住了,翻臉吵架不是我的專長,而且也沒有必要。

難道,搞好學生的學習,不如學校成績重要嗎?終于正式親身體會到"學校面子"的重要。

我不會理會這位校長的要求,孩子快樂學習最重要,成績這回事,只要做好自己該做的就夠了,我才不會理學校有沒有面子。

重看自己去年採訪的《教改這條路》專題,比較一下自己今天遇到的這件事,還真的是“相映成趣”呀!

-----------

校本評估像霧又像花?(第1篇)

報導:潘有文

 “有多少作業”、“幾時考試”?從孩子上學開始,這些問題都成了父母的口頭禪。  考試大過天,孩子放學回家沒有作業,還會認定老師偷懶,這是應試教育症候群的基本發病症狀。
 我國政府去年推行小學標準課程(Kurikulum Standard Sekolah Rendah,簡稱KSSR)和校本評估(Pentaksiran Berasaskan Sekolah,簡稱PBS),並以后者檢定學生學習能力,在應試教育海洋中,激起層層漣漪。
 校方不明白校本評估詳情、教師文書工作量增加、家長擔心少作業少考試影響孩子未來、有關當局不能有效傳達和執行新理念,形成重重迷霧。
 本系列嘗試從各角度出發,理出一些頭緒!
政府推行小學標準課程和校本評估已進入第二年,后者更受到校方和家長關注,因為它的出現造成初中評估考試(PMR)可能走入歷史,甚至政府考慮廢除小學檢定考試(UPSR)。
 筆者嘗試聯絡數間學校校長、老師和董家教,探詢他們對校本評估的意見,獲得的回應多是“對這個制度不清楚,所以不想多談”,甚至有者以教育部已在報章刊登廣告為由,拒絕發表意見。
 一些不願名字見報的校長和老師則透露,執行校本評估面對許多模糊地帶,而且校本評估制度增加教師的工作量,等同把教育局的工作加在老師身上。
校方處于摸索階段
家長方面,許多家長並未發現學校已推行標準課程和校本評估,主要是校方處于摸索階段,未能向家長表達整個概念。
 另一些家長則因PMR和UPSR兩項考試面臨取消,擔心無法掌握孩子的學習進度,因此憂心仲仲。
 校本評估是教育界的迷霧,還是未來一朵盛放的花?在應試教育心態當道的社會,或無法獲得太大的認同。
 今年7月15日,大馬考試局學術評估發展組副主任凱魯丁在《新標準課程及校本評估講解會》上,指出新舊教育制度的差異。
 他指出,新制度著重學生的形成性影響(Formatif),舊制度以總結方式(Sumatif)評定一名學生的學習。
 說白了,就是前者注重過程,學生一邊學習,老師一邊評估和修正以達到教育目的;后者注重結果,等到考試成績出來后,才去糾正或彌補學生不足。
關注學生性格形成
 新教育制度注重形成性影響,關注學生性格形成和學習的過程,因而需要老師邊教導邊評估。
 小學標準課程注重理解,而非死讀硬背,校本評估則是一種監督機制,發現學生需要改善能即時調整,兩者相輔相成。
 凱魯丁說:“校本評估的目的,就是要曉得學生知、做和使用的能力”
 他舉例,學生知道什么是板手(俗稱士班拿,Spanner),也要知道他它的功用,同時也要會使用它,老師能透過學生學習后的及時評估,確定學生的掌握能力。
 從以上角度去看,小學標準課程和校本評估不啻是不錯的教育方向,但理念和執行唇齒相依,執行起來狀況連連,也是徒然。
 如果有關當局無法使校方、老師和家長清楚小學標準課程和校本評估的理念,以及執行方式,教改這條路必然波折不斷。
理解和掌握力勝分數
 分數不能代表一切,它只是一種數據,就如傳統考試一樣,並不能全面理解一個人的能力。
 凱魯丁以征選飛機師為例。
 “一位應征者考獲95分(滿分100分),卻不獲選,另一位只考得83分,卻成為合格人選,關鍵在于不是看他會什么,而是不會什么!”他說。
 “如果考得較高分的機師應征者,頭髮梳得光亮、衣著整齊、皮鞋也抹得發亮,飛機起飛技術和操作機件也沒問題,但就是飛機著陸技術極差,換成是我,都不敢坐他駕的飛機。”
 反之,另一位駕駛技術沒有問題,只是需要注意儀容,雖然分數較低,但卻適合當一名飛機師,“當然,當上飛機師后,就要特別訓練他注意儀容。”
 懂得什么固然重要,不懂得什么更加不能忽視,這也是新的教育制度重心之一,不強調分數,而是理解和掌握能力。
新制度少作業少考試
 我國政府在2011年10月開始,已開始啟動教育改革計劃,KSSR和PBS可視為一個重要的起點!
 以教育部總監和秘書長為首的特別工作委員會,去年10月至今年2月重新評估我國教育制度,今年4月至11月則是進入規劃發展方向和策略藍圖的關鍵期。
我國自1979年后獨立以來,時隔33年再次教改,小學標準課程和校本評估儼然是全面教改前,重點改革部分。
 教育不是只為了應付考試,但三四十年來,大部分學校和家長對于孩子的學習目的只有一個──考到好成績,才有光明的未來!
 因此,當強調少作業和減少考試新制度出現,對在應試教育環境下成長,並且已為人父母和師長的一群,產生極大的衝擊。
應試教育阻教育前進
 為人師表多年,目前是教育部課程發展組華文科主任林毓聰指出,應試教育是阻擋教育前進的大山,考試是教育的陰影!
 他指出,根據20世紀80年代制訂的國家教育哲理,教育的理念就是要塑造一個在智力、情感、心理和生理方面,都能平衡與和諧的人。
 “因此,我們的教育理念,並沒有要學生得到很多個A!所以,新的課程也是朝著1988年制定的國家教育哲理出發。”他說,即使應試教育已是阻擋教育的大山,教育依然需要重新出發。
 20世紀末,全球教育亂象橫生,聯合國在1996年的《學習內在的財富》報告指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教導學生學會求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做人(Learning to be),以及學會共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當一個孩子畢業時,看著他的背影,身為老師如何衡量教育成功或失敗呢?”林毓聰指出,聯合國提出的21世紀教育四大支柱就是標準。
 他說,小孩需要的是終身教育,即可以帶得走的能力,如果在小學只是應付考試的機器,拿到的A是假的A,實際上並沒有A的能力。
 什么是帶得走的能力?他認為,台灣逢甲大學的學生生涯規劃與職涯發展方針中,列出學生需備六個方面的軟能力(Soft skills),就是最好的詮釋。
 這六個軟能力分別是溝通、團隊合作、解決問題、創新、自我管理和終身學習能力。
 “這些就是要在學校教給孩子的能力,他們要帶著走一輩子的東西,這就是帶得走的能力。”他說。
小孩強調學習關鍵期
 小孩什么時候該學什么,就讓他學習,因為那是他們的關鍵期!
 林毓聰指出,小學新標準課程強調不能讓小孩錯過關鍵期,以免失去學習的黃金機會。
 “零至4歲是學口頭語、4至8歲是閱讀書面語言,8至17歲是學習其他,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關鍵期。”他說。
 他以印度轟動一時的狼孩事件為例。當時,有兩名小孩不知何故跟狼群共生,當局救出兩人后,年紀較小者去世,另一名七、八歲的狼孩存活下來。
 這名狼孩兩年后才能站立,6年后才能獨立行走,7年后才學會說45個字,16歲去世時只有三四歲小孩的智力。
 “總的來看,這名狼孩是錯過關鍵期!”他說。
 教育何嘗不是如此,如果在孩子該學習的階段,強逼他們做不適當的事,最終只會使孩子錯過關鍵期,成了只會讀死書和死背課本的一群。



家長憂無法檢視學習能力(第2篇)

報導:潘有文
圖:本報資料中心、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天下父母心,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前途! 從幼兒園、小學到大學,父母希望孩子一路“過關斬將”,拿到好成績,找到好工作,前途無量。
 因此,考試成為父母鑑定孩子成功學習與否的指標,在小學標準課程(KSSR)和校本評估(PBS)制度出現后,少作業和少注重考試的大方向,增加不少父母的壓力。
 孩子,少了作業和考試,你會變成怎樣?
現有教育大環境下,校本評估和減少考試引起的“化學作用”,需要好好關注。
 新制度下,考試依然佔了60%的比重,另40%是校本評估,即老師邊教邊評估孩子的學習程度。
 但,原本佔了100%,舉足輕重的考試,突然從“絕對主角”成為第一主角,必須與校本評估這個第二主角分享地位,一時讓不少家長適應不了。
 而且,他們擔心的不是只有這個因素,更重要的是我國華小一個班級的學生人數。
老師工作量或影響教學
 華小一班至少30人起跳,四十多人屬于正常班級,50人也不算怪事;那,老師有多少時間,仔細評估學生呢?
 化名美英的家長,就擔心在校本評估制度下,老師因學生人數太多而隨意打分,影響孩子的學業表現。
 “外國是十多人一班,大馬並不一樣。”對她來說,老師的工作量太高,因為必須完成工作,可能會隨意給分數。
 而且,更令她著急的是,教師的文書工作量過大,若無法花更多時間教書,將大大減少孩子的學習機會。
 “新標準課程我不擔心,評估方式才令人擔心,而且老師因為這個制度一直要去上課,未有時間教課。”美英提出她的憂慮。
 在許多家長心中,考試的功能不只是檢視孩子學習能力,還可從中決定未來要走的方向。
 例如,初中檢定考試(PMR)后,學生可用有關成績作為標準,決定走向文、理或商科,或者另有選擇。
 因此,當政府宣佈考慮廢除初中檢定考試(PMR),學生的反應多是雀躍不已,反而是家長眉頭深鎖。
 “不是不考PMR不好,而是至少要知道孩子的學習進度。”美英表示,父母看不到前路,怎能不憂慮?
教改應涵蓋小中大學
 現有教育制度下,即使不考初中檢定考式,中五依然要面對大馬教育文憑考試(SPM);從沒有面對決定前程的重要考試,平時只通過老師的校本評估的學生,是否會一時間承受不了呢?
 “而且,進了本地大學,又要跟回考試制度。”這種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考試跨欄,美英認為孩子或會手足無措。
 美英提出一個關鍵,即我國的教育制度改革,如果只把重心放在中小學,大學部分並未調整,甚至各個相關環節皆維持原狀,學生或會面對更多問題。
 教改牽一髮動全身,政府的動機良好,但規劃和執行必須到位,才能夠使父母放心;東改一些,西改一點,沒有妥善策劃和明確方向,一邊施行一邊調整,負面影響將層出不窮。
 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不是白老鼠,付諸良好理念之前,請政府許孩子和父母一個完整的教育藍圖和執行能力!
家長:校本評估制或太複雜
 對于小學採用校本評估,不以考試來判斷學生表現,稍有瞭解的家長認為用意雖好,但執行起來太複雜了。
 李麗春居住在森美蘭芙蓉,育有7名孩子,一個孩子在幼兒園,各有三個孩子在小學和中學就讀。
 “個人認同評估制度,可是並不認同現有的校本評估制度,因為太複雜了。”她說。
 在她還未清楚校本評估是怎么一回事時,以為它是從孩子的學習態度和進度,評估孩子的吸收能力和熱忱。
 當時,她相信這樣的評估方式,可以從中知道孩子有興趣的課程,有利孩子更認真的學習,不是只將心思放在考試。
 “可是,在我真正理解什么是校本評估后,才知道原來校本評估是這么的複雜,複雜到老師要如何去(難以)進行?”她擔心老師因為要兼顧這些工作而失去教學熱忱。
 除了教書以外,老師已經有一大堆做不完的報告和準備工作,如果還要再花時間每天完成繁雜的校本評估問卷,她說:“我想很多老師會因而患上憂鬱症。”
勇于發問反成問題孩子?
 許多家長無法從校方獲得清楚的校本評估資訊,只能一知半解,心中難免擔心老師怎么評價自己的孩子。
 “其實對校本評估制度不是很瞭解,而校方老師也解釋得不太清楚。只知道UPSR有若干巴仙是用校本評估的分數來計算。”海棠的孩子在小學就讀,但對于校本評估可說是霧里看花。
 她認為不以考試評定孩子的理念不俗,因為學生不會只為了考試而讀書,老師也不是用成績來判斷學生的優劣。
 “畢竟每個人的強項都同,對比較好動的男生來說,要他們長時間坐著讀書、背誦是比較困難的,在考試成績至上的制度下,對小學的男生比較不利、對思考能力強但記憶力不佳的孩子也不利。”她說。
 她的疑問是校本評估的標準,如果遇上一個思維活躍、勇于發問的孩子,在班上會否被老師認為是“問題學生”,以致于錯誤評估呢?
 校方或老師如何看待一個孩子非常重要,老師的評價極具影響力,因此老師的教育理念也在校本評估制度中起著關鍵作用。
傳PMR沒廢除只改善
 究竟,初中檢定考試有沒有廢除?原本政府宣佈于2016年廢除這項考試,后來提早至2014年,如今又有另一個說法,即只是改善,而非廢除。
 一些父母認同廢除初中檢定考試的決定,有些則持相反意見,因此這項考試廢除與否頗有爭議。
 大馬考試局學術評估發展組副主任凱魯丁,在一項小學標準課程與校本評估講解會上透露,原本政府擬廢除小學和初中檢定考試,但不少家長喜歡考試,認為沒有考試沒有目的,因此政府聽取這些意見。
 “所以不是廢除(Bukan dimansuhkan)考試,而是改善(Penambahbaikan)。”他開玩笑地說,沒有這些考試,補習中心怎么辦?
 即使如此,在一紙公文未出來前,家長或只能姑且相信,萬一政府又聽取民意,決定廢除考試,支持考試的家長就空歡喜一場了。
中學是否推行校本評估制?
 2011年,教育部在小學推行標準課程和校本評估,同時中學也跟進,即是說目前中一和中二也在跟進同樣制度。
 但是,根據一名不願透露身分的教育界人士指出,其實教育局已向中學發出指示,停止新制度,待首批新制度下的小學生進入中一后,才正式與校本評估接軌。
 消息來源表示,由于中學都未接到正式公函,因此並未停止校本評估工作。
1至6級標準評估能力
 校本評估以一至六級(Band 1 To Band 6)來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以下為其基本標準,並以華文科的評價標準為例。
級(Band) 標準 評價標準(以華文科為例)
1 識記 掌握聽說、閱讀和書寫的基本技能。
2 識記與理解。 理解所聆聽和閱讀的材料,根據要求作出反應。
3 識記、理解與應用。 理解所聆聽和閱讀的材料,根據要求作出表達。
4 識記、理解、應用與分析,表現健康的思想感情。 理解所聆聽和閱讀的材料,根據要求作出分析。
5 識記、理解、應用、分析與評價,表現高尚的思想感情。 理解所聆聽和閱讀的材料,根據要求作出評價。
6 在能力上,能夠識記、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在表現上,能成為模範。 理解所聆聽和閱讀的材料,根據要求進行創作。

 

考試到底重要嗎?(第3篇)


報導:潘有文
圖:本報資料中心、受訪者提供、攝影組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校本評估(PBS)的爭議點之一在于它是評估,不是考試!它突然減輕教育天秤這端考試重量,讓另一端許多父母一時間失去重心。  “不用考試”或“減少考試比重”是應試教育體制內學生的好消息,對不少家長卻是晴天霹靂,因為許多時候,是大人想要小孩考試,而不是小孩想要考試。
 因此,校本評估與應試教育打對台,鹿死誰手,還看為人父母者的心態!
以下是小孩的一些心聲。
 “喜歡去學校嗎?”記者問。
 “喜歡,因為可以找朋友。”蕭奕龍和黃淑英兩夫婦的8歲女兒蕭靜羚不假思索地說。
 至于考試,她和弟弟安凱的答案都是“不喜歡!”
 “因為考試有很多東西記不起來”、“因為考試太難”,兩兄妹的答案,也許都是一般孩子典型的答案,只是在父母面前,不敢“明目張膽”說出口。
考試是有分數的練習
 喜歡上課並不等于喜歡考試,小孩子面對考試的憂慮,若以校本評估取代,或會使小孩過得快樂一些。
 在母親黃淑英來看,考試是一種有分數的練習方式,而且不會是最后一分鐘才準備考試。
 “通常孩子回來說今天有考試,如果不是考試時期,我的理解是測驗。孩子都會自動報告會不會做、老師給的評語等等。”她說。
 你我都曾在學校上課,考試像是一顆大石頭,重重壓在背上,讓人有些喘不過氣來。
 黃淑英對于考試抱持比較開放的心態,認為學習不是為了考試,而是一種測試,因此適當的考試不是壞事。
 至于校本評估的方式,黃淑英的丈夫蕭奕龍有另一番見解;他指出,考試和評估有一個較明顯的分別,因為學習需要不斷重複記憶,考試是其中一個不錯的方式。
 至于評估方式,他相信並不恰當,因為當學生知道老師正在評估時,懂得見風駛舵的學生,或因此假裝勤力或做出使老師滿意的表現,這就失去評估的意義。
父母影響孩子的態度
 在他來看,考試的存在價值會比評估方式來得高,只要是在學習,就需要重復的測試。
 父母對于教育的想法,將影響孩子的態度,如果父母著重以考試衡量學習所得,或將增加孩子對考試的要求和壓力。
 “小孩如何看待考試很大程度上,是看父母如何看待考試。”育有一個孩子的海棠這么表示。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科科滿分,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覺得考試很重要,沒考到100分就是一個大問題。
 她表示,不注重考試分數的父母,其孩子相對比較能接受考試分數的波動,能為知識而學習,而不是為了高分數。
 就她來看,小孩子少考試,並不會荒廢學業,或者降低求知慾,因為人類天生愛學習,以及喜歡接觸新事物。
 對待自己心肝寶貝的教育道路,父母各有自己的理念,難以評斷對錯,只能儘量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方式。
 在學校教育體制內,考試機制往往佔上風,但也不能忽視較為全人教育的評估方式,如何取得平衡,父母的心態至關重要。
沒標準答案可飆想像力
 小孩三四歲時最喜歡發問,但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得不愛發問了呢?上了高年級時,是什么使孩子在老師發問時,就低下頭呢?
 海棠對上述的情形發出疑問,她說:“我想這是因為我們喜歡有標準答案,這樣考試才能拿分。當不知道標準答案時,大家都不敢回答了,這是灌輸教育的后遺症。”
 她表示,如果沒有考試、沒有標準答案,更能發揮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和求知慾。
 當然,並不是一切都能以想像力為標準,對于數學、科學等需有邏輯答案的科目,海棠認為還是需要引導孩子找到正確答案。
難覓輕考試父母?
 校本評估與考試制度理念背道而馳,前者想要贏得大多數為人父母者認同,還有一段路要走。
 “我曾經見過有位母親,當著許多家長和孩子面前,臭罵自己的孩子,不是那種嘮叨幾句而已,而被罵的孩子是位小四的男生,一臉不知所措和非常尷尬。”黃淑英分享一段在學校分發成績冊時看到的實況。
 這個學生被罵的原因是成績極不理想,當媽媽的感覺羞恥,于是就在眾人面前發飆。
 海棠認為,在她所接觸的父母中,重視考試者佔大多數,比率大約是7比3,較難找到不重視考試的父母。
 一般父母對于考試的思維模式,不外乎是瞭解孩子學習的弱點和加以改進,如果沒有好成績就不能進大學,以后不能找到好工作,不能過好生活。
 “對他們來說,孩子活潑愛發問或者自動自發、體貼父母等優點都比不上考試成績好。”海棠點出許多父母認定考試大于一切的事實。
 究竟是考試成績重要,還是孩子的品格和健康重要?對于現代父母而言,前者或許才是標準答案。
學會自理也是教育
 李麗春和丈夫生育7個孩子,這對大馬人來說可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因為僅是教育這回事,一兩個孩子就讓人難以應付。
 “我覺得教育不應該只是注重在課業和學術方面,它應該包含生活方面的知識與認知。教育不限于某個形式,應是多樣化和生活化的。”
 她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是無處不在、隨時隨地、舒適地教育孩子。
 對她來說,教育就是放手讓孩子去做他喜歡做的事、不勉強孩子做不喜歡且做不到的事,不要試圖阻擾或抹殺了孩子學習的機會,不剝奪孩子的自主權,更重要的是不把自己的理想或夢想加諸在孩子身上。
 “孩子生下來,不是為了完成我們的理想或夢想。不要試圖為孩子安排他的未來,他的未來應該由他自己來做主,除非這是特殊的孩子。”她說。
 即使只是讓孩子在家中養狗,都是她教育小孩的時機,從養狗的鎖碎事務中,也是孩子學習如何處理與面對生活上的改變的好時機。
 “在教育孩子的學習路上,我認為父母只需要扮演陪伴在側的角色,其他的應該讓孩子們學習自行決定如何去面對,而父母只需要在他們無法完成自己的挑戰時,才伸出援手。”
環境左右學習心態
 孩子的學習可以沒有壓力和很快樂,孩子學習天空的寬廣度,也決定他們是否經得起考試的洗禮,以及是否有更大的勇氣面對未來的挑戰。
 看看李麗春的7個孩子,從他們最快樂和最困擾的事,或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唸中五的老大說,求學過程最快樂的是學會認字,並能學習閱讀;最困擾的是遇上有心教書,卻不能生動教學的老師。
 ●中四的老二最開心是在學校學到很多新意的事物,最困擾的是有很多做不完的功課。
 ●目前唸中二的老三認為可以代表學校出外參加比賽最快樂,但在疲累時不能在課室睡覺最困擾。
 ●小學六年級的老四最喜歡和同學聊天和吃東西,最怕有做不完的功課和上沉悶的國語課。
 ●五年級的老五表示認識許多朋友很快樂,代表學校出外參賽更是一大樂事,但因為比賽而需要補課,讓他煩惱不已。
 ●8歲的老六年紀雖小,但最愛在學校做手工和上美術課,最怕閱讀課本做語文作業。
 ●最小的6歲小乖乖最愛在幼兒園做功課,最怕小朋友在班上喧鬧。



校本評估難為了老師(第4篇)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校本評估(PBS)少了作業和考試,卻把教師的書面作業和文書工作變多了? 老師備課工作非常重要,但在新制度下,評估學生需要做不少文書工作,老師的“作業”做不完,回家還得“開夜車”,避開教育局網站“大塞車”時段,三更半夜爬起床,把評估資料輸入教育局內網。
我們的老師是在教書還是當文員?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一位不願表明身分的老師(應該也沒有在職老師願意透露身分,以免被校方和有關當局請去“喝茶”,即是問話)指出,在校本評估制度下,當局會在某個時候,委任另一些學校的老師,檢查另一個學校老師的校本評估工作。
因為校本評估不是任由老師說了算,而是需有證據證明評估內容,例如某個學生的作文不錯,老師點評和稱讚后,就要懂得自己收起來,或影印多一份收起來,這樣才不會“口說無憑”。
有人可能會說:“不就是收起來咯,這也不難嘛?”
如果一位老師只是負責評估一個學生,這種收藏“證據”的方式還能接受;但,華小每一班,動輒四五十人,即是說要乘以四五十,而且還要乘以每一個學生的各科評估,這樣的工作聽起來都已“泰山壓頂”,執行起來怎么會不痛哭流涕?
而且,大馬考試局代表在校本評估講解會上,已透露老師難以隨意評估學生,因為其評價將會受到考驗。
少一份真實都不行
當另一位老師接手后,可從學生表現知道前任老師是否胡亂評估學生。
例如,某個學生一年級某科的評估是六級(Band 6,最高一級),上了二年級后,接手老師發現該學生只達三級(Band 3),只要向校方反映,上一任老師的麻煩就大了。
在重重把關之下,老師只有認真評估,少一份真實都要面對“審判”,老師們或只能感嘆“老師難為”呀!
經筆者查訪,一位熟悉此新制度,姑且稱他為雅格的消息來源指出,老師在校本評估文書工作量暴增,與當局的指示不清楚有關。
“一開始,他們說評價都要記錄,結果一層傳一層,全在無限詮釋這個說法,結果就變成現在老師要面對的情況。”雅格這么表示。
簡單地說,“評價都要記錄”未說明需如何記錄,以及記錄多少才達標;行政指令由上層往下傳達時,各方面都不想被上司責怪,就增加了一些保險工作,導致記錄工作越來越多,到達老師這個層面時,就有了不可思議的文書工作量。
需要檢查時才出示
教師書面作業工作量極多一事,最終傳回有關當局耳中,于是,訂出了每個學生只要一個文件,即可涵蓋所有科目的規定,不需各科獨立記錄。
但,這個消息據悉還未完全傳達到各校,雅格無奈地說,“消息重新再傳一次是比較慢的。”
而且,凡事強調白紙黑字的官方指令,學校不願在沒有接到任何公文就行事,或也拖緩傳達只為學生建立一個文書檔的指示。
雅格指出,雖然當局要求老師的校本評估需要證明,但並不是繁複的文書作業,而是自行收藏,需要檢查時才出示即可。
但當局的指示模稜兩可,一句“不需要有,有也沒有錯”,在誰都不想有錯的情緒下,每層官員傳達指令時,就各自詮釋這句話,最后誰都不想有錯,結果把老師的文書工作變多了。
“這個叫法外立法,官員以自己想像來解讀,怕上層怪罪,結果每個都這樣想,工作就變得越來越複雜了。”雅格認為,這即是無限放大決策層的說法。
最終,老師的校本評估工作就無法“評價都要有記錄”而已,而是“評價一定要有鉅細靡遺的記錄”!
校本評估制度走樣
政府參考各先進國的教育制度后,推出校本評估,原意是希望我國教育制度降低依賴考試和分數,同時減少學生作業,減輕老師工作。
“對于這個想法,校方質疑其可行性,以及學生會因此失去學習動力。”雅格認為,校本評估報告出來后,校方和家長能掌握學生的優弱點,一樣可以推動學生學習動力。
但是,有關當局或因某些因素,而將權力下放給校方,即除了推行校本評估,學校也可以有考試。
“如此一來,學校不止有校本評估,又有考試,老師變成兼顧校本評估,以及出題考試,也需要讓學生花更多時間背誦課本內容。”他坦言,原本想減輕老師的工作,卻變成增加老師的工作。
如果只是校本評估而沒有考試,老師就只需專心教學和評估學生,現在卻出現反效果。
人數太多不是問題?
學生人數太多,不會造成老師在校本評估上的困難?
雅格表示,一位老師站在課堂內教課,長期下來已能掌握學生的水平與能力,因此指老師在課堂因學生人數太多,無法完全瞭解學生程度的說法,有待商榷。
他指出,老師到課室教課,一般上都能叫出學生的名字,以及知道學生的能力,校本評估應該難不倒他們。
“校本評估是長期觀察與總結的結果,能真正反映學生的實力,不像考試有不少的臨時因素,例如學生生病或不懂得切題等。”
當然,在校本評估制度下,老師不管學生人數多少都能應付的說法,大前提在于恰當地執行校本評估制度,老師才能省下考試出題和批改作業的工作,從而有時間評估學生。
老師以引導為原則
當提到先進國的教育制度,難免會好奇他們怎么做?針對這個話題,教育部課程發展司華文科科長林毓聰發表他的看法。
他以芬蘭等國家為例,指出該國的老師擁有充足的備課時間,也以分配主題任務的方式指導學生,“他們是長期有Assignment(指定功課),在過程中,老師做的是引導工作。”
從告訴學生該以什么為資料到學生完成報告,老師皆以引導為原則,學生和老師都樂在其中。
反觀大馬的情況,學生的作業越多,老師就有越多作業要改。
“他們(指先進國老師)先引導學生做出一份比較完美的東西,最后才根據這個學生的表現寫報告,例如:這個學生在數學方面,運算非常了不起,做的圖表都非常邏輯等等。”林毓聰這么表示。
他指出,當地教師也需有學生評估記錄,等待校方提出要求時才交出來,屬于個人記錄,並非定時報告。
“他們的老師專業真的是教書,在課堂上和學生聊天,全班聊得開心后才來寫;對課題允許有不同意見,談論或爭執都好,最后把意見寫下交給老師。”他認為,這種教學方式,應該比較開心。
他指出,先進國這種教學方式,老師並不一定要有非常淵博的知識,反而是需有充足的備課時間,才能教出不一樣的東西。
增聘老師解決問題?
正在推行的校本評估,造成老師文書工作大增,聘請更多老師能否解決問題?從家長角度來看,這或許是可行方法。
海棠育有一個小孩,她指出,校本評估的確會增加教師工作量,但可通過聘請更多老師來解決。
“一個老師負責四十幾個學生和負責20個學生,工作量會相差很多。”她說。
她深信所有的教育改革,都要先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教師,並且需要擁有健全穩定的制度。
對于現在的教育制度,她的評價是:“真的太混亂了,家長和老師都無法清楚瞭解,希望教育部能盡快解決這種問題。”

 

矛盾舉措混淆家長(第5篇)

 

報導:潘有文
圖:本報資料中心、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校本評估(PBS)使學校成為教育制度與家長的夾心人?  從教育角度來看,學校是教育的平台,施行國家認可的教育制度,但也面對家長的檢視和壓力,一個不小心,就成為眾矢之的!
 教育部推行校本評估,希望我國教育脫離應試教育漩渦,但又未完全摒棄應試教育制度,因此當家長質詢校本評估的效能時,學校方面只能張口結舌……
沒有考試,哪像讀書?既然讀書,就不會沒有考試。
 這種應試觀念,不只是在家長的腦海中根深蒂固,即使對掌握大馬教育生命線的有關當局,也可說是牢不可破。
 不是說教育部推行小學標準課程(KSSR)和校本評詁,就是要放棄應試教育嗎?從現今推行的方式來看,只是斬草不除根。
 雖然,校本評估的理念獲得不俗口碑,但當面對家長的考試觀念,以及制度上的缺失,這一切就變得矛盾起飲。
家長產生抗拒感
 礙于校方不便評論校本評估,身兼冼都華小董事長、《新標準課程及校本評估講解會》籌委會主席的王鴻財,挺身而出道出箇中“奧妙”。
 “改變家長考試觀念是棘手問題”,他道出教改面對的第一道難關,其次是政府一方面進行教改,另一方面又強調成績的重要性,讓學校無所適從。
 他指出,華校早應該淘汰填鴨式教育,迎向活潑教學和靈活學習,學生在學校才不會覺得苦悶,以及找不到學習樂趣,因此校本評估基本上是極好的教育改革。
 “校本評估使校方知道學生課業以外的能力,全面評估學生各方面的發展,同時它能反映學生的強項和弱點。”對于校本評估,王鴻財給予不俗的評價。
 當養成習慣后,大部分人不願意隨意改變和重新適應,而且並不清楚新事物是否適合,因此都會產生一定的抗拒感。
 校本評估和小學標準課程也是如此,想要跨過應試教育這座大山,必然要面對許多質疑、反彈和不信任。
 父母關注子女的教育和學習,無可厚非,面對教改大浪的衝擊,不可能只是對他們說:“放心,放心,船到橋頭自然直。”
 就如王鴻財所言,把上述答案拋給家長,后果就只有一個:“死路一條。”
 無疑,小學標準課程和校本評估少作業和減少考試的方式,已讓校方接到不少怪罪電話和投訴,校方已盡力解釋,卻還無法贏得多數人認同。
 目前,唯有呼吁家長用正面觀念看待這項教育改革,以撫平大家的情緒,家長的不理解自然而然成為校方推行新制度的阻力。
校方變成夾心人
 但是,說好不以成績和分數為教育指標,當學校的考試績稍有滑落或未達標,州級教育局卻會傳召校長問話和要求解釋,這讓學校里外不是人,變成夾心三文治。
 至于教育部讓成績有所進步或表現良佳的學校,提升為卓越學校(Sekolah Cemerlang)或控制學校(Control School),猶如在教改臉上刮了一巴掌。
 “往往,我國的教育制度無全面考慮和準備,甚至未讓校方掌握足夠的認知就去推廣。”王鴻財無奈指出,就是因為想做就做,才會發生問題。
 究竟是要教改,還是繼續注重成績和分數?現代家長不會任由校方擺佈,模稜兩可的教育制度,將會增添家長怒火。學校和教育部讓家長明白及接受應試教育與新教育制度的差異,或會是一條漫漫長路。
KSSR有不解之處
 學校不只是校本評估執行方式面對問題,小學標準課程跨入第二年,依然還是一知半解?
 有關當局為學校安排新課程講座會,但新制度的實行方式依然還有許多不解之處。
 王鴻財指出,每個講座會都有不同版本,不同的講員說的內容也有差異,老師聽了之后未必完全理解,當傳達給校方時,理解程度自然也大打折扣。
 教改這輛火車到底是南下還是北上,似乎未有一個方向,王鴻財坦言,“這是全國性問題,很困擾。”
多辦講解會助釋疑
 新標準課程和校本評估讓許多老師和家長陷入五里迷霧,因此需要有專人講解理清脈絡。
 大馬華文理事于本月中旬舉辦《新標準課程與校本評估講解會》,無疑是其中一個讓老師和家長撥開雲霧的機會。
 “大馬華文理事會認為有必要帶出這個課題,讓大眾更深入瞭解。”也是該會副主席和講解會主席的王鴻財表示,家長對新教育制度的概念模糊,成為學校推行新制度的阻力,因此有必要使家長更瞭解。
 全國各地的家長和學校,對于這類講解會有極大的呼聲,希望大馬華文理事會能夠多辦幾場,以解開他們對新教育制度的疑惑。
 王鴻財坦言,礙于時間、人力和地點問題,他們還未能做到全國巡迴主辦講解會,但只要能力所及,以及找到適合的講解地點,就會舉辦講解會。
 在吉隆坡冼都王岳海禮堂舉辦的講解會,教育局和課程發展司派人現場講解,厘清了不少新標準課程和校本評估的疑點,同時讓出席者理解教育的理念。
 政府推動新教育制度同時,應該密集主辦這類不同講解會,除了能夠藉此收集各方意見,同時也能讓這種教育理念深入民心。
華族宜改學習模式
 有不滿或有意見,你會不會第一時間站出來?在應試教育成長的華校生,大多數選擇沉默是金。
 王鴻財指出,這是從小的教育方式養成的習慣,同時也因此影響個人的待人處事。
 反觀友族同胞,只要有任何意見,都會第一時間站出來,把話說清楚、講明白;華裔在人后把理念說得天花亂墜,給予發表機會就說“不好意思”、“不要啦或不懂要說什么”。
 王鴻明認為,友族同胞對于校本評估應沒有太大的反應,這相信與他們的教育有關。
 當華校生一直不斷追求考試和成績,一定要有許多作業才能學習時,友族同胞則順其自然,不強調考試和作業,反而能更勇敢表達自己。
 也許,小學標準課程和校本評估的出現,將改變小孩的學習方式和習慣,我們的孩子才有不一樣的未來。
應試教育得不償失
 新教育制度的理念值得推廣,因為它能減少死背和抄寫,孩子才能更勇于表達和溝通。
 華校生讀書成績頂呱呱,考試能力不輸人,但面對課外活動或人際關系,與友族同胞比較起來,就相對顯得較弱。
 “在學校拿A,出到社會就拿E;反而是較為靈活的學生,成為成功人士。”王鴻財認為,那是因為后者的應變能力較強,能夠面對各種挑戰。
 雖然,新的教育制度有待驗證,但是,應試教育下的小孩,只為分數而讀書,不去提升和學習其他生活能力,失去的或許比得到的還多。



因時制宜隨時調整(完結篇)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
決定了教改的路,就不要再改,而是把它調整到最好!  理想和現實總有差距,教改理念雖好,但推行起來出現不如預期時,教育部應聽取各方意見,不斷調整和修正,才能建立良佳的國家教育制度……
從馬青教育局主任張盛聞親身遇上的一個經歷,或可說明大馬的教育制度已非改不可。
 近期,他到澳洲拜訪一些旅居在那兒的大馬人,提到關于上學這回事,他們說:“在大馬,你想恐嚇一個孩子,就說明天送他去學校;在澳洲,你想恐嚇孩子,則是說明天不要去學校。”
 這僅是一種簡單比較,卻說明兩地教育制度的差異,適合的教育方式獲得莘莘學子歡迎。
 上學本來就應該是快樂的事,同學們聚在一起玩和學習,樂也融融。
教育制度牽扯甚廣
 但是,我國的情況卻相反,因為過于注重應試教育,強調拿不到好成績就不是好學生,以致學生壓力重重,上課變成苦差,能不上課才是快樂的事。
 教育改革啟動了,新標準課程(KSSR)和校本評估(PBS)制度也進入第二年,但少作業和少考試的做法,無法獲得太大認同。
 加上這些制度還有需要改善的地方,讓人不免對這次的教育轉型抱著懷疑的心態。
 “這次教改是重要改革,也一定有人會反對,因此(政府)決定去做時,就要有很好的理由,決定為何這么做;如果是對的,就要看到成果,而非在壓力下放棄。”張盛聞表示,動輒改變教育制度方向,就有許多學生需當白老鼠。
 往往,許多概念雖好,執行時才會發現有些地方與現實不符,需要改進,世上無完美的人和事,教改也是如此。
 教育制度牽扯甚廣,執行過程必然會有一些紕漏,最重要的是:有關當局能聽取意見和投訴,及時調整和修正。
 張盛聞表示,對于新的教育制度,不能只是說好,需要不斷評估和監督推行過程,“寫(策劃)是這樣,做不好就要調整。”
 追溯教育改革的原因,無非是有社會人士認為應試教育這種填鴨式學習,已影響學生和國家的教育,政府參考先進國教育模式后,才出現新標準課程和校本評估制度。
政府應該積極主動
 應試教育以考試績衡量學生水平,以填鴨方式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就像養鴨者把高含糖量飼料強硬塞入鴨子嘴中一樣,使其快速增肥(獲得好成績)。
 這種制度在中國、台灣、香港、新加坡、日本、韓國、朝鮮等極受歡迎,大馬也是其擁護者;如今,政府選擇引進先進國的教育模式,從教育層面解讀,也算是一種進步和改變。
 “現有的填鴨式教育,也像是地獄式教育,學生要用很多A來取悅大人,不符合時代要求。”張盛聞這么表示。
 他指出,人有分快速學習能力者(Fast Learner)和晚學者(Late Learner),新課程標準和校本評估恰好能夠發掘學生全面的潛能。
 換句話說,不能因為孩子的學習能力慢一些,就把他們擋在教育的門外,任由他們自生自滅。
 每個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權力,誰都沒有權力歧視他們,這與孔子發揚的有教無類並無不同。
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大馬的教育制度可說已領先其他亞洲國家一步,因此張盛聞指出,政府應該積極主動宣傳這個教育理念,透過舉辦更多講座與家長交流。
 他表示,此舉不只是推廣新教育理念,同時能夠收集意見,以便不斷調整和改善這個制度,“這樣才能獲得更多家長的支持,這些支持很重要。”
方向沒變方式改變
 此次的教育改革,教育方向沒變,只是需要調整執行方式。
 教育部課程發展司華文科科長林毓聰指出,1988年的國家教育哲理已清楚定下教育方向,但學校進行的方式與構想中的有很大不同。
 “從教育內容來看,一早定下來的大部分已經對了,教改其實是要糾正教師們的教育理念,只是要改變執行方法而已。”他說。
 簡單地說,由于目前的方法未能達到訂下的目標,需要老師改變教學與測試方法。
他相信教育是一場馬拉松,整個社會強調分數為重,不能讓孩子的教育輸在起跑點,但最后卻讓孩子輸在終點。
 “因此,現在就是把原本被遺忘的東西再拿出來推廣,KBSR(舊的綜合課程)講不清楚的東西,KSSR和PBS講得更清楚。”
適時改善教學方式
 台灣20世紀90年代教改召集人李遠哲博士,在一篇有關台灣教改省思的文章中,提出當年教改的精神,即尊重差異與肯定多元理念,以發展適才教育。
 他認為,上述理念說得淺白些,就是帶好每位學生,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這即是“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
 在他而言,德、智、體、群、美五育中,不能獨重智育,狹隘地與升學主義掛鉤。
 反觀大馬目前的教改方向,也在朝著注重學生全人發展前進,雖然這輛改革列車還需要改善一些車身內外的零件,但只要願意不斷提升,相信它將會行駛得越來越順暢。
踴躍交流反映心聲
 新標準課程和校本評估推行后,華小家長的接受程度不高,出現不少反對聲音。
 張盛聞表示,一些老師向他投訴:以前功課很多,家長就質問為何有這么多功課,現在功課少,又問為什么沒有功課?
 看來不少華小家長對于這次教改的方式頗有微言,這些質疑為何在教改推行后才出現呢?
 張盛聞指出,早在正式推行新教育制度前,政府已舉辦多場圓桌會議,華人社會的反應並不理想,“我們當時在這些會議上的立場是贊成新制度,但是以逐漸減少考試的方式進行。”
 華人在這些初步階段的討論會議並不積極,因此他希望華人調整這種心態,不要等到一切已成定局,才來發表意見。
 圓桌會議指圍繞圓桌舉行的會議,沒有主席、副主席等身分象征的位置,人人皆可發言,象征人人平等。
 因此,在圓桌會議上可以收集各方意見,只要勇于發表看法即可;華裔在這方面並不主動參與,教改的圓桌會議即見到這種情況。
 接下來,如果教育部在全國各地辦交流會或講座會,華裔如果想讓政府聽見他們的心聲,就應該踴躍出席對新制度提供意見,不要等到輕舟已過萬重山,才來大吐苦水,屆時恐怕已太遲了。
調整依賴作業簿心態
 在作業簿還沒在學校風行的時代,只有課本和方格簿子,書包也沒那么重,功課也沒那么多,沒聽過“填鴨式教育”這個字眼。
 “小時候,沒聽過填鴨式教育,因為沒有作業簿。”吉隆坡冼都華小董事長王鴻財在當年的記憶中,找不到這樣的形容。
 他指出,雖然作業簿對學生有好的一面,但是不能過度依賴,因為作業簿只能充作輔助用途。
 但是,現在的作業簿早已不甘于當“配角”,老師到班上上課,最常說的話可能就是“打開作業簿”,說不定連備課都省下了,何其方便。
 對于這種作業簿大過天的現象,王鴻財坦言難以避免,但許多華小已開始減少作業簿,該校是其中之一。
 他表示,較為年長老師已習慣應用作業簿,難以在短時間內矯正,年輕一代的老師在作業簿環境下成長,也可能會依賴作業簿,只能逐步去調整他們的心態。
 在新的教育制度下,減少抄寫和增加閱讀勢在必行,或許有望因此降低學校過度依賴作業簿的情況。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