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3月 14, 2012

[轉]寶寶發燒了怎麼辦?

2012-03-13
原文與原圖出自: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12997&page=1

寶寶發燒了怎麼辦?

* 採訪撰文/張晴宜


寶寶發燒了要馬上帶去給醫生看?要馬上退燒嗎?要幫寶寶穿多一點嗎?寶寶可以吃退燒藥嗎?已經給醫生看過,還是沒有好,需要再帶去給別的醫生看嗎?會不會燒壞腦子?寶寶只要一發燒,照顧者就開始擔心,若高燒遲遲不退,就更怕燒出問題。其實發燒只是一種身體在對抗病毒的表現,導致發燒背後的真正原因才是最重要的。本文諮詢到2位專業醫師來帶您徹底瞭解!

破解發燒迷思
發燒的成因
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醫師王崑伊表示,發燒的因素可分為感染類和非感染類。感染類包括各種病毒、細菌、黴菌以及微生物等,非感染類則有癌症、自體免疫疾病等,都可以引起發燒症狀。嘉義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小兒科醫師林文賢說明,除了感染引起的發燒,其他諸如穿太多、悶熱環境等物理性因素也可能導致發燒。林文賢醫師指出,人體內有一調節體溫中樞,位於腦部的下視丘,若有遭受病菌感染或罹患疾病,身體會產生發炎反應,自動製造出小分子,將體溫的定位點升高,接著人體內會產生許多生理變化,使體溫上升。很多研究顯示,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以對抗外來病菌。王崑伊醫師說明,一般來說,發燒大約三~五天就會痊癒,但有些常見病毒(例如:腺病毒、流感病毒、EB病毒等)則需要七天以上才會退燒。

王崑伊醫師表示,一般人的正常體溫介於36.5~37.5℃之間。林文賢醫師表示,身體的中心溫度超過38℃即可稱為發燒。而測量體溫的方式有很多,像是耳溫、肛溫、口溫、腋溫、背溫、額溫。王崑伊醫師和林文賢醫師皆指出,測量體溫最準確的方式是肛溫,耳溫和肛溫有極大關聯性,因此最為方便且普及的測量方式為耳溫。王崑伊醫師說明,腋溫和額溫測得的都是體表溫度,易受到流汗、室溫、穿衣服的多寡影響。林文賢醫師指出,口溫易受到口中食物影響,最好是等到吃完東西半小時後再測量。3個月以下的新生兒測量背溫最為適合,因寶寶還不會翻身,可直接將溫度劑放在寶寶的背部下測量。

王崑伊醫師叮嚀,人的耳道為彎曲的,測量耳溫時要注意,必須先將耳朵往後上方拉,再將耳溫槍放入,才能對準耳膜,量出正確的溫度。另外,耳溫槍前端的
套子要經常更換,耳朵的耳屎在測量之前也都最好清乾淨,以避免影響量出的體溫有誤差。
不同部位溫度有異
王崑伊醫師和林文賢醫師皆表示,肛溫測出來的溫度會比口溫高出0.5℃,舉例來說,若肛溫測量出來有 38℃,或口溫有37.5℃就算發燒。要注意的是,耳溫和肛溫的測量出來的溫度差不多,腋溫和口溫測量出來的溫度則較低,購買溫度計時,可先詢問店家或廠商溫度計的設定問題。


發燒的處理方式
林文賢醫師說明,新生兒或1~2個月大的寶寶較難用症狀直接去判斷罹患的疾病為何,若有發燒情況發生建議直接看醫生。王崑伊醫師同樣認為,3個月內的寶寶假如有發燒症狀最好馬上帶去醫院,讓專業醫師診斷是什麼問題。王崑伊醫師表示,6個月以下的寶寶若有發燒,可先觀察他的情況,和往常有無不同之處,像是進食量、小便有無正常、逗他會不會笑等,若一切正常,建議先不要急著退燒。由於身體的發炎反應會將體溫升高,剛開始會有畏寒的感覺,這時可以給寶寶多穿點衣服,等體溫漸漸升高,覺得變熱了,就要脫掉衣服,讓身體可以散熱降溫,隨時注意寶寶的身體狀況。假如察覺寶寶有不正常之處或是高燒超過三天,還是要去看醫生。
小兒常用退燒藥
王崑伊醫師指出,依年齡差異,醫師開的藥分為糖漿和顆粒錠劑。而退燒藥大致分為兩種,其中有一大類為普拿疼成分,藥性溫和,具有解熱和陣痛效果;另一種為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物,這類藥物除了可解熱和陣痛,還可抗發炎,許多照顧者認為這類藥物的效果較佳,不過缺點為易造成腸胃不適、影響腎臟和血小板凝結的功能。除了口服用藥,肛門塞劑也同樣為非類固醇藥物,降溫速度快。但醫師提醒,有熱筋攣體質的寶寶降溫勿過於激烈,以避免引發抽筋反應。

林文賢醫師表示,目前常用的退燒藥分為下列三種:
1.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如普拿疼、安佳熱糖漿。
2.異丁苯乙酸(ibuprofen):屬於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物,如依普芬口服懸液、速熱寧口服懸液。
3.待克菲那(diclofenac):屬於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物,如非炎栓劑。
關於發燒的迷思
●燒愈高溫代表愈嚴重?(X)
王崑伊醫師說明,雖然發燒代表的是生病,但是體溫並不會將人殺死,發高燒也並不會將腦燒壞,重點在於病原體侵害到體內哪些重要器官。舉例來說,病毒侵犯到腦部,就可能會出現腦性麻痺或癲癇等併發症;侵犯到呼吸道,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呼吸窘迫等症狀。因此,造成體溫上升背後的疾病才是關鍵,會決定疾病的嚴重程度,需不需要立即看醫生。

●發現寶寶發燒後要馬上幫他退燒?(X)
王崑伊醫師表示,發燒本身就是一種防衛機制,若馬上吃退燒藥,除了藥物本身可能帶來的副作用,還會剝奪對抗病毒的武器,抑制體內的免疫力。假如相當嚴重一定要吃退燒藥,建議在體溫逐漸上升後,再服用退燒藥。

●既然發燒是一種身體的自然防衛,那就都不要退燒?(X/○)
林文賢醫師指出,一般來說,感染類的發燒若沒有產生不適症狀,可以先暫時觀察,不需要馬上退燒。因為發燒的時候需要產生多餘的熱量,所以會增加氧氣消耗量、二氧化碳製造量與心臟輸出量,這些對於健康寶寶的影響很有限。但假如是有特殊疾病的寶寶(例如:心臟病、嚴重貧血、慢性肺病、熱痙攣等),則可能無法承受這些多餘的負擔,當體溫超過38℃以上就可考慮予以退燒。

●發燒時用冰毛巾擦澡可降溫?(X/○)
林文賢醫師說明,利用冰枕、冰毛巾或散熱貼等退燒方式屬於物理性退燒法,這些方式只能幫助散熱,無法降低體溫,也不能矯正發炎所引起體溫定位點的異常上升現象。當身體的溫度正處於逐漸上升狀態,還未到達感染發炎時的體溫定位點,這時若使用這些物理方式退燒,就如同一鍋水要燒開,你丟冰塊下去,不僅是無謂地增加身體的負擔,也會讓寶寶更不舒服。倘若是衣服穿太多、中暑等體溫過高的情形,體溫定位點正常,僅是產熱與散熱失調,此時才可使用物理退燒法。

●發燒時適合泡熱水澡?(X)
王崑伊醫師說明,身體的散熱需要靠水蒸發帶走體溫,因此建議替寶寶用溫水擦澡會比泡澡的效果來得更好。

●發燒時需要穿更多讓身體流汗?(X)
王崑伊醫師解釋,若發燒時穿很多衣服,整個將身體悶住,讓體溫一直往上飆,不但會很難退燒,還會造成體溫愈來愈高的後果。

●發燒一定會伴隨脫水現象?(X)
林文賢醫師表示,發燒一定要打點滴退燒是一種迷思,若有反覆發燒現象,過程中流過多汗,才有可能造成脫水現象。其實打點滴就如同喝水,跟退燒沒有關係。王崑伊醫師說明,若是發燒加上胃口不好,不吃不喝,身體的水分不足就可能會有脫水情形,皮膚變得乾燥,哭沒有眼淚,變得倦怠,因此就算在發燒期間也必須多補充水分

●若發燒沒有好,需要一直換醫院看醫生? (X)
現在看醫生有健保很方便,許多人會這家醫院看不好換另一家,換到最後病症好了才停止。林文賢醫師指出,其實有經過專業醫師診治,依指示服藥及回診追蹤,不需要一家一家換。有些疾病具有一定的病程,如玫瑰疹就是得要燒、退、燒、退,共3~5天,EB病毒則要7~9天。換到一家診所後終於退燒了,照顧者會覺得這個醫師真厲害,將其他醫師無法治療的疾病治癒,其實不然,只是時間到了,自然就康復。

王崑伊醫師同樣認為,不需要這樣一家一家換醫生治療,不僅浪費醫療資源,加上醫院多為病患進出,感染其他病菌的機率也會提高。王崑伊醫師建議,照顧者可以思考一下,寶寶除了有發燒這個症狀以外,有沒有發現其他問題是讓你相當擔心的?若有的話,才需要回診治療。另外還有一個最簡易的判斷方式,就是觀察寶寶在發燒時,還能不能玩?逗他時有什麼反應?會不會像往常一樣笑?若都正常,表示發燒背後的問題還沒有很嚴重,不用過於擔憂。


林文賢
學歷:
中山大學醫學系
經歷:
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總醫師
竹東榮民醫院新生兒科主任
署立台南醫院小兒科主任
現任: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小兒科醫師

王崑伊
學歷:
中山大學醫學系
經歷: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小兒科醫師
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小兒過敏免疫科專科醫師
現任:
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醫師

諮詢/
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醫師 王崑伊
嘉義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小兒科醫師 林文賢
梳化/前:徐筑芳;後:TOMOKO
攝影/老麥攝影(02-2321-5522)
模特兒/前:張雅琪&孟品浩;後:郭怡均&施瑞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